其它害虫消杀

昆虫的习性:

(1)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.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摄食、求偶、交配等均有它的昼夜节律.因此,有日出性昆虫 (白昼活动),如蝶类、蜻蜓、步甲等;夜出性昆虫 (夜间活动),如蛾类、地下害虫、钻蛀害虫、吸血蚊类等;弱光性昆虫(黎明和黄昏时活动),如粘虫等.

(2)昆虫的趋性.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定向反应,称为趋性.昆虫的趋性主要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两种.昆虫对光产生向着光源方向活动的反应,称为趋光性.各种昆虫对不同光波有不同的 反应.大多数夜出性昆虫 (如夜蛾、螟蛾)、地下害虫 (如蝼蛄)以及叶蝉、飞虱、金龟甲等对灯光 (特别是短波光线)表现出正趋性.日出性种类 (如蝶、蝇、蜂)对日光也有正趋性.昆虫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.与昆虫的觅食、求偶、避敌、产卵等密切相关.例如十字花科植物中所含的芥子油对菜粉蝶有引诱作用,大葱花中含的有机硫化物,对粘虫有引诱作用.又如雌蛾性激素,对雄蛾有引诱作用等.昆虫趋光性和趋化性对害虫测报和防患未然 (灯光诱杀、化学诱杀、性引诱、驱避剂使用等)具有比较大的意义.

(3)昆虫的群集性.很多昆虫都有量个体群集一起的现象,群集现象可分成两类:暂时性群集和长久性群集.暂时性群集一般只出现于昆虫生活史的某一虫态和一段时间内,形成群集的条件消失后群体就会分散,并不营集体生活.如甘蓝夜蛾,初龄幼虫在叶背面群集,2龄后就分散了.再如苜蓿象甲,在越冬场所群集,春天就分散外出等.长久性群集则是昆虫终生群聚在一起,一旦群集,很久也不会分散,而且群体向一个方向迁移或做远距离的迁飞,如群居型飞蝗.害虫的大量群集必然造成猖獗危害,但如果掌握了它们的群集规律,则有利于对害虫进行集中消灭.

(4)昆虫的迁飞是昆虫典型的迁移现象,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.迁飞常发生在成虫羽化,翅骨化变硬之后,雌成虫的卵巢尚末发育,大多数还未交配产卵.迁飞并不是各种昆虫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特性.不少草地和农业害虫具有迁飞特性,如东亚飞蝗、草地螟、粘虫、甜菜夜蛾、小地老虎以及多种蚜虫等.迁飞是昆虫在时间、空间上一种适应性特性,有助于昆虫的繁衍.昆虫迁飞是多种多样的,有的昆虫有固定的繁殖基地,迁飞个体一般单程迁出,不返回原来的发生地,迁飞到新的地区产卵、危害,随即死亡,如东亚飞蝗,可从沿湖蝗区繁殖基地迁飞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.有的昆虫如草地螟、粘虫等无固定繁殖基地,可以连续几代发生迁飞,每一代都可以有不同的繁殖基地,从发生地迁飞到新的地区去产卵繁殖,产卵后死亡.其中草地螟的迁飞个体只作单程迁出,而不能返回原来的地区.粘虫则是在一定的季节里按一定的方向迁出,当年又迁回,这种周期性的迁飞过程不是由同一世代、同一个体就能完成的,而是在一年内由不同世代的种群完成.

(5)昆虫的食性就是昆虫的取食习性.按食物的性质可将昆虫的食性分为:植食性,以植物活体为食,如粘虫、菜蛾和舞毒蛾等;肉食性,以其他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,又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,如七星瓢虫、澳洲瓢虫和寄生蜂等;腐食性,以动物的尸体、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,如埋葬甲、果蝇和舍蝇等;杂食性,兼食动物和植物,如蜚蠊和蠼螋等.按食物的范围可将昆虫的食性分为:单食性,以一种植物或动物为食,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;寡食性,以一个科或少数近缘科的若干植物或动物为食,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多种植物;多食性,以多个科的植物或动物为食,如地老虎可取食禾本科、豆科、十字花科和锦葵科等多科多种植物。

昆虫的危害:

不少是农林植物及仓贮等的重要害虫.如危害禾谷作物的东亚飞蚯、粘虫、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等;棉花害虫如棉蚜、棉红铃虫等;危害蔬菜的菜青虫、小菜蛾等;危害森林的五尾松松毛虫、松墨天牛等;仓贮害虫如玉米象、蚕豆象等.此外,白蚁严重危害建筑物、堤坝、桥梁、枕木等.

还有不少昆虫危害人畜健康,人的传染病有2/3以昆虫为媒介,如鼠疫、斑疹伤寒等.蚊子、跳蚤、虱子、牛虻、刺蝇等为吸血昆虫,厩蝇可刺吸牛、马血液,并传染疾病

昆虫的防患未然:

1、防止入侵:检查入室物品、原料,防止害虫携带入侵;堵洞抹缝,阻断侵入途径;

2、卫生清洁:保持卫生清洁,管好食源水源,消除隐匿场所,降低害虫孳生栖息条件;

3、实时监控:定期检查、监控虫情,并依据LONGER的害虫防制程序进行控制。